擺脫“燙手山芋”罵名 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值得期待
隨著我(wo)國(guo)城(cheng)(cheng)鎮(zhen)化過程的(de)推進,產生的(de)建(jian)(jian)筑(zhu)垃圾所導致的(de)種(zhong)種(zhong)問題和矛盾逐漸成為當今城(cheng)(cheng)市發展需要(yao)解決的(de)核心問題,成為阻礙城(cheng)(cheng)市發展、污染生態環境的(de)嚴重隱患(huan)。專家呼吁(yu),應出臺(tai)法規(gui),規(gui)范建(jian)(jian)筑(zhu)垃圾處理的(de)亂象,同時出臺(tai)優惠(hui)政(zheng)策扶持(chi)建(jian)(jian)筑(zhu)垃圾處理產業的(de)發展。
據不完(wan)全統計,全國(guo)城鄉(xiang)建(jian)設(she)中每年拆除老舊建(jian)筑,會產生建(jian)筑垃圾高達2億噸。建筑垃圾總量更是能夠達到每年15億噸,堆填占用土地20萬畝,回收利用率僅5%。我國建筑垃圾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到40%。
隨著建(jian)筑垃圾(ji)的快(kuai)速增(zeng)長(chang),不(bu)僅在發達地區存在嚴重的“建筑垃圾圍城”現象,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即使在不發達地區甚至欠發達地區,由于對建筑垃圾資源化重要性認識不足、緊迫感不強,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制約,建筑垃圾也在不斷增加,且得不到有效的處置和利用,成為影響未來發展的巨大隱患。
面對(dui)如此龐大的建(jian)筑(zhu)垃圾,傳(chuan)統(tong)的處(chu)理方式大多是由環衛(wei)部門收(shou)集后統(tong)一(yi)露天(tian)堆放或建(jian)議(yi)填埋(mai)。而個別地方屢見不(bu)鮮(xian)的隨意傾倒填埋(mai)建(jian)筑(zhu)垃圾行為,不(bu)僅(jin)占用大量土地,污染(ran)城市環境,而且隨著(zhu)建(jian)筑(zhu)垃圾中污染(ran)因(yin)素的揮發和滲透等,也對(dui)地表水深層(ceng)水造成(cheng)了不(bu)同程度的影響。
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按照“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既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也為社會公眾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因為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是具有公益屬性的工程,在項目立項時應予以明確。
然而,正是(shi)由(you)于建筑垃圾資源化(hua)利(li)用具備社會公益(yi)性質,且利(li)潤微(wei)薄,僅靠(kao)市場無形之手顯然很難(nan)推動(dong)。所(suo)以(yi),面對這么嚴重的“垃圾圍城”局面,建筑垃圾處理企業才會“吃不飽”。外加政策和法規的缺失,拆遷單位寧愿采用偷倒、亂倒等方式處理建筑垃圾,也不愿意花錢“再生”。
此外,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yuan)化(hua)項(xiang)目用(yong)地嚴重不足,很多城(cheng)市未將該(gai)項(xiang)用(yong)地列入城(cheng)市建設發(fa)展(zhan)規劃(hua)予以保(bao)障。由于建筑垃圾資源(yuan)化(hua)利用(yong)企業生產的產品多為(wei)建材(cai)類,因(yin)而企業類別屬于建材(cai)加(jia)工(gong)類。較多地方政府的環保(bao)部門有(you)明(ming)文規定,城(cheng)區內不批準建材(cai)加(jia)工(gong)企業建廠(chang),這(zhe)使企業建廠(chang)用(yong)地很難(nan)通過環境影響(xiang)評估。
建(jian)(jian)筑廢棄物資源(yuan)化(hua)利用,涉及建(jian)(jian)筑廢棄物的產生(sheng)、運輸、處置、生(sheng)產建(jian)(jian)材(cai)、再生(sheng)產品應(ying)用等(deng)多(duo)個環節。為此,要對其進(jin)行(xing)推廣,需要政府主(zhu)管部門、拆除單位、運輸企業、施(shi)工單位、使用單位等(deng)多(duo)方主(zhu)體共同努(nu)力。
業(ye)內建(jian)(jian)議,應盡(jin)快參照國家針對循環(huan)經濟企業(ye)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土(tu)地優惠、資金補助(zhu)、稅(shui)收減免、信貸(dai)支持、電力優先等層面出臺可操作(zuo)的具體方案,促成已規劃多年的建(jian)(jian)筑垃(la)圾資源化項目建(jian)(jian)成投產(chan)(chan)、形成產(chan)(chan)能。
北京(jing)市(shi)人大代(dai)表、北京(jing)市(shi)政府參(can)事、垃(la)圾(ji)對策(ce)專家王維平給出了另(ling)一(yi)條(tiao)解決辦(ban)法,對建(jian)(jian)筑(zhu)(zhu)垃(la)圾(ji)進(jin)行(xing)平臺化(hua)管理(li)。即通(tong)過前(qian)期評估測算所(suo)有建(jian)(jian)筑(zhu)(zhu)商(shang)可(ke)能產生(sheng)的建(jian)(jian)筑(zhu)(zhu)垃(la)圾(ji)數(shu)量,建(jian)(jian)筑(zhu)(zhu)商(shang)需把垃(la)圾(ji)處理(li)費先交(jiao)到平臺賬(zhang)戶,才能獲得開(kai)工證,然后再(zai)由平臺指派相關(guan)企業運輸和處理(li)這些建(jian)(jian)筑(zhu)(zhu)垃(la)圾(ji)。
最后,建(jian)筑(zhu)垃圾被稱為“放錯位置的資源”,既然是資源,就需要轉變觀念,真正把它當做資源來看待和利用,而不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燙手山芋。目前,發達國家主要通過完善法律、標準和政策激勵,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德國出臺相關法律、標準近200部,建筑垃圾利用率達到90%,日本將建筑垃圾作為建設副產品,利用率達到96%,而我國不足5%。要使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應該發揮國家強制力,落實建筑垃圾處理的法規化、減量化、資源化原則。

企業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