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来环保制度大变革时代
2016年11月21日,国务院(yuan)发布《控制污染物(wu)排放(fang)许可制实(shi)施方(fang)案》(国办发【2016】81号文(wen),简称“实(shi)施方(fang)案”),进一步落实(shi)中央(yang)关于(yu)改(gai)革(ge)环境治理(li)基础制度的(de)部(bu)署(shu),对(dui)污染物(wu)的(de)排放(fang)者和管理(li)者,都提出了新的(de)要求。
中国(guo)的(de)环境治理基(ji)础制度要(yao)进行(xing)系统性(xing)的(de)大改革(ge)——这在中央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就已经有了纲领性的文件要求,基础改革的内容包括“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和“开展环保督察巡视”等等——这些重大变革都已在2016年拉开帷幕。
近(jin)日,我国多地大面积的雾霾正牵动着人们(men)的神经(jing),而被环(huan)保(bao)部“确诊”为主要污染源的工业源依然难辞其咎,无论是在排放量上,还是在可控程度上都还是个“老大难”——超标普遍,造假不断,新闻媒体上不断刷新多路环保督查组“曝光式”的公告。固定源管理的难题亟待寻根问底地得到解决。
“实施方案(an)”发布后,其中不少“关(guan)键词”立(li)即牵引(yin)了人们(men)的视线(xian),引(yin)发关(guan)注和热(re)议——“固定污染源环境(jing)管(guan)理(li)的核心制度”;“整合”现有制度;“一证(zheng)式(shi)”管(guan)理(li),“减轻(qing)企(qi)业负担”;企(qi)业要建立(li)“排污台(tai)账”和申领(ling)、核发、监(jian)管(guan)流程“全程公开”,等等。
“这些措辞完全是颠覆性的,真要成(cheng)为现实(shi),将重(zhong)新定(ding)义(yi)现行的固(gu)定(ding)污染源管理(li)制度(du),企业(ye)和管理(li)者之间的关系也将发(fa)生重(zhong)大的改变。”一位环境经济(ji)学专家兴奋(fen)地评价(jia)说,同在(zai)一个微信(xin)讨论群的另外几(ji)位学者当即对(dui)此表示赞同。
其实,早在一年前国合会的年会上,环保部(bu)部(bu)长(zhang)陈吉宁(ning)就已经“预告”了许可制改革最终目标: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整合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环境管理平台,实现排污企业在建设、生产、关闭等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实行一企一证;实行“一证式管理”;明晰各方责任,强化监管,落实企业的诚信责任和守法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防范……
这(zhei)之后,排(pai)污许(xu)可(ke)制改(gai)革(ge)成(cheng)(cheng)为(wei)了环保部承担的重要(yao)任务之一,也成(cheng)(cheng)为(wei)了整(zheng)个(ge)环保界(jie)和企(qi)业界(jie)重点关注的话(hua)题。2016年1月11日,环保部成立了排污许可证实施领导小组,并设置了综合组、大气组和水组3个工作组,时任环保部总工程师的赵英民负责牵头。从那时候起,领导小组就开始讨论、起草、审议、修改包括“实施方案”草稿在内的所有的改革文件。在参考国际上已有的成熟理论并与三十年来的环保管理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领导小组又展开了密集的地方调研、行业调研,经历数十轮的专题讨论和多次的征求意见,以“实施方案”为“顶层设计”的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正式全面启动。
许可制改革(ge)既是(shi)政府部(bu)门(men)之间和(he)不同(tong)层级的政府间在(zai)污(wu)染(ran)控制上的权力和(he)责任再平衡的改革(ge),也是(shi)政府与(yu)排污(wu)企业(ye)间监(jian)督与(yu)被监(jian)督内容、方式的重(zhong)大(da)(da)改革(ge)。由于这种改革(ge)是(shi)生(sheng)产(chan)(chan)关(guan)系的重(zhong)大(da)(da)调整,对于企业(ye)涉及污(wu)染(ran)项目(mu)建设、生(sheng)产(chan)(chan)活动和(he)相(xiang)关(guan)设备(bei)制造业(ye)、环保(bao)产(chan)(chan)业(ye)的科技进(jin)步、发(fa)展,都将产(chan)(chan)生(sheng)巨(ju)大(da)(da)而深远的影(ying)响,更(geng)直接影(ying)响到这一制度的最终目(mu)的——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不仅是环保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部分,是整个经济社会成熟化的必经之路。改革的成败,终究系于政府部门对“一证式”改革的认识程度和决心,也有赖于社会共识的建立和群策群力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