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害化处理途径需拓宽 工业固废资源化别有洞天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物日益增加,并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
工业在给城乡居民提供丰富产品的同时,也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经济发展,其实就是利用自然界的资源,生产人们所需的商品的过程,产生一定数量的废物在所难免,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采煤要产生煤矸石,洗煤要产生煤泥,选矿产生的尾矿储存起来就成了“尾矿库”,钢铁生产要产生水渣和钢渣,铝工业发展要产生赤泥和废渣,化工生产要产生硫酸渣、碱渣、电石渣等,电力工业发展中产生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一般而言,越是处于产业链底端的产业,废物产生量就越多。这些工业废物既是污染物,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煤矸石堆放在地表会自燃并释放大量气体。工业固废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含有的药剂及铜、铅、锌、铬、镉、砷、汞等元素,会随水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一些工业固体废物还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因而必须按照危险废物加以分类管理,采取特许经营的办法进行处理处置。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改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客观要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料来源,还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现实选择。
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我国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是从筑路、复垦、回填等大宗利用开始的。1985年原国家计委出台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政策,1996年国务院出台36号文,给资源综合利用以税收优惠或减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由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认识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资源利用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既有“资源陷阱”的原因,如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比东部资源稀缺地区差;也有初级产品的资源需求原因,如我国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底端,以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产业为主。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资源效率总体不高,还形成了粗放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惯性。随着技术研发和创新,我国工业固废利用的技术水平整体上在提高,但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采用的技术仍比较落后,也没有摆脱“引进国外淘汰技术”的窠臼。因此,加快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进步,十分迫切。
工业废物没有用起来,就成了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由于工业废物种类多、数量大、成分复杂,处理处置十分困难,在发展初期往往被当成废物排放。我国早期建设的电厂均配有粉煤灰堆放场,而粉煤灰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既可以用作路基填料,也可以用作生产人造花岗石的原料。又如,污水处理厂的淤泥,可以用来生产有机肥料,也可以用余热烘干后做燃料,废渣还可以用作水泥生产的原料。
“废物是放(fang)错地方(fang)的资源”的前提是:可(ke)回收、可(ke)利用(yong)、可(ke)循(xun)环(huan)、经济(ji)(ji)合(he)理(li)。工业固(gu)(gu)废利用(yong)需(xu)要一定(ding)的技(ji)术支撑,否则难免出现(xian)“循(xun)环(huan)不经济(ji)(ji)”的问题(ti)。工业固(gu)(gu)废资源化利用(yong)的原则应当(dang)是:技(ji)术可(ke)行、经济(ji)(ji)合(he)理(li)、环(huan)境(jing)友好(hao)。“没有金(jin)刚钻(zuan)不能揽瓷器活”,从(cong)工业固(gu)(gu)废中(zhong)提取有用(yong)的元素(su)或产品(pin),必须有“一技(ji)之(zhi)长”,否则是不可(ke)想象的。
经济性很重要,如果企业不能营利,不会主动利用工业废物,而环境友好或环境负面影响小,则是工业固废资源化的约束条件。利益驱动是企业利用工业固废的持久驱动力。如果资源循环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就需要政府制定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和减免,激励企业开展废物综合利用,毕竟企业不会做亏本的事。
展望未来,我国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仍需在以下方面下大力气。
1,立足需求导向。企业的原料需求是工业废物利用的驱动力。我国尾矿坝很多,一些还存在容易导致生命财产损失甚至人员死亡的溃坝隐患,但其中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吃干榨尽”已成为循环经济领域的重要理念。在此前提下,更应强调“物尽其用”,不能把“金子”当成砖头卖掉。工业废物已能制成多种产品,如水泥、混凝土骨料、砖瓦、纤维、铸石等建筑材料;制造肥料、土壤改良剂;提取铁、铝、铜、铅、锌等金属和钒、铀、锗、钼、钪、钛等稀有金属等。应重视工业固废的高值利用,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2,实施标准倒逼。我国既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要求对工业固废进行无害化处置,也可以用能效、用水量、排放强度、安全、质量等标准“倒逼”企业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相对于国外的环保标准倒逼,我国主要是激励,即通过优惠政策或通过国家对各种项目的财政性补贴来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及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在新的《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应更多地采用污染物排放或质量标准,倒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3,重点先行先试。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要不断拓宽途径,与国家重大工程相结合、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工信部启动了11个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应将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放在重要位置,促进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的有机衔接。例如,建筑废弃物可以用来生产一种渗水砖,既可以避免建筑废弃物到处堆放产生危害,还可以解决雨后城市积水问题,从而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又如电厂脱硫石膏,不仅可以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石膏板、水泥辅料等,还可以减少废物的堆存。
4,加强制度(du)监管(guan)。废(fei)(fei)物综(zong)合(he)利(li)用(yong)可以“变(bian)废(fei)(fei)为宝”、化(hua)腐(fu)朽为神奇。北京曾经(jing)有一(yi)个(ge)废(fei)(fei)物利(li)用(yong)企(qi)业,进口(kou)下脚棉(mian)经(jing)过剥绒、纺线等工(gong)序,生产牛仔裤(ku)纺织(zhi)线出(chu)口(kou)赚取外汇(hui),还提(ti)供了就业机(ji)会,因(yin)而实现经(jing)济(ji)效(xiao)益、社(she)会效(xiao)益和(he)环境效(xiao)益的(de)(de)有机(ji)统一(yi)。需要提(ti)出(chu)的(de)(de)是,要防(fang)止企(qi)业打着资源综(zong)合(he)利(li)用(yong)、发(fa)展循(xun)环经(jing)济(ji)的(de)(de)“旗(qi)号(hao)”,干着偷排污(wu)(wu)染物的(de)(de)事(shi)。再生资源园区(qu)应(ying)避免“二(er)次污(wu)(wu)染”,变(bian)成(cheng)污(wu)(wu)染物“集中”排放场所。应(ying)加强园区(qu)循(xun)环化(hua)改造(zao),加强监督管(guan)理,使违法成(cheng)本高(gao)于收(shou)益,使工(gong)业固废(fei)(fei)得到合(he)理、经(jing)济(ji)利(li)用(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