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近千億元
土壤修復產(chan)業被認(ren)為有上萬億的市場(chang)空間(jian)。11月5日,《中國土壤修復技術與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6-2020)》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周永峰在會上表示,《報告》以2007年至2016年的755個市場公開招標的土壤修復項目數據為基礎,從我國土壤污染現狀、相關政策法規、調查評估及修復技術應用、市場規模前景、從業單位及投融資模式等六大方面對其技術與市場發展狀況進行梳理、總結和分析,為了解未來土壤修復技術研發方向、修復市場發展態勢及國家政策方針導向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
據悉,《報告》是由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江蘇省(宜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整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等近30余家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專家團隊,耗時近一年時間完成。
原位修復(fu)技術(shu)成為主流
從技(ji)術(shu)與裝備(bei)看(kan),目前我國土壤(rang)修復是以挖走的異(yi)位技(ji)術(shu)應用(yong)為主,物理、化(hua)學、生物技(ji)術(shu)比例約為4∶3∶2,風險控制技術應用相對較少。未來土壤修復技術發展方向是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層次健康風險評估技術在調查與評估中越來越多被利用;調查評估探測、檢測模式將向現場化方向發展;原位修復技術將替代異位修復,成為土壤修復的主力軍。
未來(lai)裝(zhuang)備(bei)發展(zhan)趨勢是,主要(yao)依靠國(guo)外進口及在此基礎上的改裝(zhuang),國(guo)產裝(zhuang)備(bei)研發也是未來(lai)發展(zhan)方(fang)向之(zhi)一。從(cong)未來(lai)市場(chang)(chang)需求看(kan),調查(cha)評(ping)估的探(tan)測、檢(jian)測設備(bei)向便捷化、現場(chang)(chang)化方(fang)向發展(zhan)。
土(tu)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849億元
從治理修復市場看,土壤修復產業生命周期可分為準備、起(qi)步、躍進和調整四階段,我(wo)國目前正處于起(qi)步階段。“十二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發展較迅速,呈“V”字形上升。保守估計,“十三五”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849億元。未來市場規模最大的四個區域是華東、華南、華北和華中,市場發展較快的重點省份是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湖南和重慶。
欠缺高效的商(shang)業模式
從商業模式看(kan),《報告(gao)》對2007—2015年間316個、總資金達89.78億元的土壤修復項目統計發現,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財政資金、自籌資金、財政與自籌資金組合,分別占比63%、14%和21%;其他來源資金占2%,主要包括GEF贈款、搬遷補償資金和未明確實際來源的多渠道籌措等。整體看,我國目前尚缺乏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和資金投入機制。
就從業單(dan)位看,呈(cheng)金字塔型分布,目前市場上已(yi)承(cheng)接項(xiang)目的從業單(dan)位以環(huan)境領域“老牌”公司居多,門檻相對較高,新創企業有機會,累計承接5億元以上金額的領軍企業各有優勢。
可持續修復(fu)管理剛剛起步
從我國環境管理制度看,“十三五”期間,以基于風險管理的分級分類為核心思想,提高政策制度可操作性、技術標準精細化和針對性、環境管理有效性等是土壤修復政策法規完善的主要方向和特點。
環(huan)保部環(huan)境(jing)規劃院(yuan)孫寧(ning)主任說,污(wu)染(ran)場地綠色和(he)(he)(he)可(ke)持續修(xiu)(xiu)復(fu)管理已(yi)成為(wei)未來發展趨(qu)勢,在國際上(shang)已(yi)有較(jiao)為(wei)完整的(de)標準體系和(he)(he)(he)較(jiao)多(duo)實(shi)際應用。我(wo)國現階(jie)段(duan)的(de)場地修(xiu)(xiu)復(fu)和(he)(he)(he)管理過(guo)程中(zhong),綜合考(kao)慮污(wu)染(ran)場地健(jian)康和(he)(he)(he)生(sheng)態風險、修(xiu)(xiu)復(fu)過(guo)程中(zhong)產(chan)生(sheng)的(de)二次污(wu)染(ran)及危害(hai)、修(xiu)(xiu)復(fu)中(zhong)場地及周邊污(wu)染(ran)暴露情況(kuang)以(yi)及修(xiu)(xiu)復(fu)活動產(chan)生(sheng)的(de)環(huan)境(jing)、社會(hui)和(he)(he)(he)經(jing)濟效益具有重要(yao)的(de)現實(shi)意義,可(ke)避(bi)免走(zou)國外修(xiu)(xiu)復(fu)產(chan)業(ye)發展中(zhong)走(zou)過(guo)的(de)彎路(lu)。
綠色可(ke)持續修復(fu)理念在國(guo)內研(yan)究剛起步,應用(yong)(yong)(yong)領(ling)域尚屬空(kong)白。通過借鑒國(guo)際經驗,采用(yong)(yong)(yong)費用(yong)(yong)(yong)效(xiao)益分(fen)(fen)析(xi)、環境足跡分(fen)(fen)析(xi)、生(sheng)命(ming)周期評估、多目標分(fen)(fen)析(xi)等多種(zhong)決策支持手(shou)段和(he)方法,從環境、社(she)會、經濟三方面開展(zhan)場地修復(fu)可(ke)持續性評價,這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污染場地管理體系完善階段的發展方向和重要內容。

企業新聞

